查看原文
其他

深汕中心医院:让粤东人民享有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曾剑萍 广东卫生在线 2023-01-19

//编者按

近年来,广东省不遗余力推动深化医改工作,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十三五”时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总体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同时,广东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改革进程不一致的情况。


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健康资源基础薄弱等因素,粤东西北地区不少城市医改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汕尾也是其中之一。近来,这个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海滨城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登高峰”的思路,积极扭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谋求新的发展。


为此,本刊选派报道小组深入汕尾三县(市)一区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试图记录这个城市新阶段结合地方特色的医改布局,呈现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探索与付出。

2021年5月26日,将被载入汕尾卫生健康发展的史册。这一天,在城区高铁站中央商务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深汕中心医院”)门诊正式运营,几百名患者抱着希望而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是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圳市对口援助汕尾建设的一所医院,也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重点民生项目,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运营管理,2017年5月正式动工建设。四年的时间,在汕尾人的热切关注中,杂草丛生的荒地上“长出”一家现代化高水平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依托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将为汕尾市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推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给粤东地区医疗卫生行业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推动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汕尾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陈文华表示。这是267万汕尾人民群众的殷切盼望,也是深汕中心医院的重要使命。

老区有了高水平医院

汕尾位于粤东地区,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较为薄弱,患者碰上疑难重症常要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求诊,舟车劳顿,就医成本也大。2017年,为了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广大市民寻医看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深圳市政府出资16亿元援建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竣工后整体移交,成为汕尾市属公立医院。

如何高起点运营好深汕中心医院,成为汕尾领导重点考虑的问题。借鉴深圳近年来将新建市属医院交由知名医学院校运营的做法,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汕尾向中山大学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决定由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托管运营。

接到任务,孙逸仙纪念医院迅速行动,积极筹备项目工作小组,院长、中科院院士宋尔卫挂帅任组长,还选调郑亿庆参与到具体的筹建工作中。

郑亿庆时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助理,也是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既熟悉医院管理,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汕尾人,虽然已在外地工作30多年,但一直关注着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汕尾市委市政府思想非常开放、前瞻,给予了我们全力支持。”郑亿庆说。此后四年,作为医院执行院长,他频繁往返广州、汕尾两地,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那片土地上,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一家现代化医院的崛起。

2020年5月,刚刚从增城结束帮扶任务的李国成也加入了这支“创业”队伍,成为深汕中心医院的党委书记。他曾在孙逸仙纪念医院担任过药学部主任、后勤部主任,也做了两年的增城人民医院院长,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2021年6月医院党委成立以来,在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李国成致力于推进深汕院区党的建设,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他带领深汕院区党委全体成员,积极落实深化医疗改革任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各项工作得到快速提升。

在郑亿庆和李国成的带领下,孙逸仙纪念医院团队全面参与医院的规划设计,让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更契合临床需要。这份较真赢得了汕尾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助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尚在试运营就入选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名单,成为汕尾卫生健康领域的一面旗帜。

两个月后,深汕中心医院门诊运营,“当时一边开业,一边还在搞建设,但群众的反馈都不错,我们就努力把一个个项目推动落地,没想到越做越完善,越做越快,停不下来了。”郑亿庆笑着说,医院发展比想象中还要快,当年10月住院部也开业了,医院正式全面对外接诊。

省级医疗资源直接下沉

2021年10月21日,住院部开业第二天,宋尔卫在深汕中心医院完成了汕尾第一例乳腺假体植入术。

患者是49岁的阿琼,4年前体检时发现右侧乳腺纤维瘤,之后确诊右侧乳腺原位癌,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了双侧乳房扩张囊植入术。原本,她还要进行乳腺假体植入手术,但已多次来返广州的她不愿再麻烦家人,加上疫情原因,迟迟没有回广州接受后续治疗。得知深汕中心医院开诊,阿琼第一时间上门。

当天,还有5名乳腺癌患者与阿琼一样幸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院士级医疗服务。“有了这间医院,我们看病不用再东奔西走,方便很多,也非常放心。”这是阿琼与许多患者的共同心声。

“我们直接将总院的资源和技术平移到深汕,促进新院区实现同质化发展。”李国成说,宋卫尔院士每隔两周雷打不动地前来出诊、做手术,140多位专家长期驻点,100多位专家柔性帮扶,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共同构建起一家高水平医院的强大医疗服务能力。

▲宋尔卫院士在深汕中心医院主刀完成汕尾地区第一例乳腺假体植入术

深汕中心医院外科主任兼肝胆胰外科主任周泉波是首批驻点专家,每周固定三天在深汕。8月中旬,他连续两天带领团队开展了两例高难度手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治疗和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者以其超高难度被称为肝胆胰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我们不仅能完成复杂的肝胆外科手术,还成立了疑难肝胆胰肿瘤门诊,开展介入及靶向、免疫治疗及放射治疗等一体化的肝胆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周泉波说,有几位患者来得晚,已经失去了开刀的机会,但尝试综合治疗之后,肿瘤指标恢复了正常。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科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汕尾,患上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脊柱病,患者常需辗转外地求医。去年开始,他们有了更便利的选择,深汕中心医院开业以来,骨外科在9个月内就完成了372台手术,其中脊柱手术115台。

“据统计,科室现在累计脊柱手术量比全市以往10年加起来还要多。”骨外科副主任叶记超表示,大部分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实现,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省级优质资源直接下沉不断提升着群众就医幸福感,当地许多医疗技术空白也相继被填补——完成了首例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首例乳腺癌腔镜皮下腺体全切同步假体植入术、首例高难度微创食管癌根治手术、首例大血管疾病微创手术等等。

“随着医院快速发展,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断提高,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其他科室发展和完善。”郑亿庆表示。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唐恬恬见证了科室从门诊逐渐发展到亚专科的过程,“希望随着总部规培人员的回归,明年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她说。此外,新的科室也在不断落地,仅9月下旬,医院核医学科开科,外科六区(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烧伤外科、小儿外科)正式启用,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病痛问题。

新平台新力量

在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资源。除了总院专家常驻,深汕中心医院也不断扩大人才引进力度。2018年,为了积蓄新生力量,医院启动招聘,入职人员由总院纳入统一的规范化培训和进修培训,后来开业时,这支200人的队伍成为医院的新力军。

“医院现在共有800多名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是这几年新招的。”李国成介绍,结合汕尾红海扬帆人才计划,依靠总院医疗资源和品牌效应,医院还引进了10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不乏离乡多年的游子。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黄良通此前在东莞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有次开车回老家,突然发现新建了一家大医院,就有意识地关注,也有了一些想法,“在外面工作了十几年,也想为父老乡亲做点贡献。”黄良通说,他的父母都在汕尾,回来也更方便照顾老人。

“从2月份入职到现在,我瘦了10多斤。”他笑着说,对比以往照片,他曾经红润的圆脸瘦削了下来,脸色也有些蜡黄,“患者太多了,我们忙得脚不沾地,但也不敢懈怠。”

黄良通主攻烧伤,刚入职时,医院烧伤科还没开科,他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一天刚下夜班,有个头面部烫伤严重小孩被紧急送了进来。孩子才1岁多,巴掌大的小脸上布满了红肿的水泡。烫伤面积太大,救治难度不小,黄良通一刻也不敢放松,直接在医院守了两三天,直到孩子脱离危险期才回家休息。

“现在烧伤、烫伤的患者,可以不用去广州治疗了。”黄良通很高兴。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为了治疗一位因煤气爆炸而严重烧伤的患者,医院直接购买了价格高达百万元的治疗设备。

同样抱着为家乡做贡献的念头,骨科医生吴少坚也回到汕尾,“我在广州工作了20年,经常碰到前来求医的乡亲,”他说,第一次听到汕尾将会有一家新医院,且由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托管,他就动了心思。2022年4月,他选择回到熟悉的地方,成为骨外科的中坚力量。

不止本地人,连远在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陈超雄也被吸引来了,“我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就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来到了这边。”5月第一天入职,郑亿庆接待了他,告诉他只要有想法,医院就会给予平台和机会。

“除了一些对硬件设备需求更高的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心血管领域的手术我们现在基本都能做。”陈超雄说,医院的发展速度也让他惊讶,去年10月开业以来,科室已经完成了700多例心冠介入手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我们正在筹备二期建设项目,预计床位达到1200张,未来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李国成表示,医院将开启多渠道人才引进模式,包括招揽总院或者其他医院的退休专家。

内培与外引结合,新生的医院正积极储备新的发展动力。而迈入高水平医院建设行列之后,深汕中心医院也正向着新目标大步迈进,“我们已经通过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评审,未来将全面引领提升粤东地区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力量。”郑亿庆说。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记者 | 曾剑萍

编辑 | 梁沐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